“今日靓汤”重出江湖!医院与《广州日报》联合推出的升级版“今日靓汤”在《广州日报揾食广东》与读者粉丝正式见面。
在“今日靓汤”重启仪式上,医院临床营养科“靓汤姐姐”团队亮相,带来夏暑养生和女性保健养生讲座,受到“汤粉”们的热捧。
现场,“靓汤姐姐”讲授了煲靓汤的“四大窍门”,还推介了多个女性养生和针对酷暑的时令对症汤方,受到粉丝热捧。
笔记做在报纸上就稳阵啦。
科学煲汤有四大窍门授课“靓汤姐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中级营养师许欣筑
窍门1:
食材专挑低脂高蛋白
现在煲汤主张“清汤”而非“浓汤”, 老广煲汤讲究“三煲四炖”,即煲汤要3个小时炖汤要4个小时。许欣筑说,经过科研人员的实验可知,虽然前期汤中的蛋白质会因煲汤的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是到了后期,蛋白质的浸出率并没有增加太多。因此,汤水一般煲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即可。另外,煲汤炊具也有讲究,瓦煲比较合适,因其传热均匀,散热慢,可使汤与食物慢慢渗透,更加醇香,肉质煲出来的效果可达“酥烂”。
窍门3:
煲汤最好不加油
在煲汤时,个别“汤粉”会加油加盐。许欣筑建议,煲汤不加油,盐在整煲汤起炉前再加,控制好盐的量。“在中国多个城市居民普遍存在食盐摄入超标的问题,尤其是北方。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食盐每天摄入量在6克以下。但是许多人每天摄入量达到10多克,这带来的心血管问题隐患不可忽视。在最后的阶段加盐,汤的味道更好,而且能把控住盐的份量。”之所以不建议加油,是因为食材本身已经含有脂肪。
煲汤究竟用冷水还是热水?许欣筑说冷水更合适,肉类和药材在冷水中慢慢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窍门4:
汤渣要吃营养不浪费
许多人爱喝汤,但不屑于吃汤渣。实际上,这一煲里最大的营养藏在汤渣里。许欣筑讲到,经过科学测试,肉类中的蛋白质只有10%—20%渗透到汤里,剩余80%依旧被锁在食材中,纯喝汤不吃汤渣是极大的浪费。
然而,汤渣难啃,如何是好?许欣筑支招,鸡肉鸭肉等可以加蚝油等翻炒一下,一般煲一个半小时的鸡鸭肉不至于肉质过硬;但是如果是鸡胸肉或猪展肉煲汤,肉质确实容易“梅”,可以捞起来将肉撕成细条,放芝麻油和香葱捞一捞,又是一道菜。
————————————————
懂得了窍门,你还得知道这个时节该给妈妈煲什么汤
女性喝汤重在养血时逢母亲节,应该怎么给妈妈煲汤养生保健,各位看好啦。许欣筑说,女性的生理特点是经带胎产,女性以血为用,特别容易表现出血虚的情况。“靓汤姐姐”支招,虚寒性人群在每次来例假前一个星期,不妨用艾叶、当归炖鸡或者煮鸡蛋吃,可以起到温经止痛、温阳散寒的功效。但是这个汤偏温性,容易阴虚火旺,手热口咽干燥的人不建议服用;对于肝肾不足,出现腰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风湿痹痛等症状的女性可以用桑寄生、杜仲、干品淮山、白术、乌鸡和瘦肉来炖汤,但是由于此药膳温性,体质壮实者不建议服用太多。
新手妈妈们在生育宝宝后要面临“催乳”第一关。靓汤姐姐说,老祖宗留下的鲫鱼汤和猪蹄汤确实有通经下乳之效,此外,章鱼、黑芝麻、花生、黄花菜、花胶、豌豆等都是催奶“法宝”,结合同样有通乳功效的药材比如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等来煲汤,效果极佳。这些汤水适合乳房涨而不通者。还有一部分妈妈乳房不涨,属于先天体质虚弱,产后需要增补气血,此时可以用党参、北芪、当归、大枣、花生和猪蹄等搭配煲一个气血双补汤。
夏季喝汤重在清暑
夏季的养生原则是清暑益气、生津止渴、健脾祛湿。“靓汤姐姐”解释说,夏天南方加湿,人体湿热之气明显,所以汤水养生要注意祛湿;由于天气热,人体消化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数量减少,因此须健脾。像西洋参、石斛、麦冬、沙参、竹叶、白茅根、芦根、荷叶、西瓜翠衣、绿豆、薄荷等都是清暑益气、生津养心安神的食物;党参、茯苓、扁豆、淮山等都能健脾祛湿。
进入夏季后,人体燥热,大家喜欢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清热下火。“靓汤姐姐”反而认为不要过度吃“苦”。中医认为夏季是心气当令,吃太多苦的食物反而令心气太旺,会克肺经。可以稍微吃一些辛味食物比如葱、姜、洋葱和蒜来增加肺气。此外,时令蔬果应多吃。
最后,奉上
推荐:医院临床营养科
木棉花祛湿汤主要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泻
推荐人群:湿气偏重或经常大便溏烂的人群
材料:晒干的木棉花4~5朵,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排骨克,生姜2~3大片,陈皮1瓣(3~4人量)。
制作方法:木棉花干、赤小豆、薏米洗净后浸泡,排骨切块洗净焯水备用,再把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用中火煲约1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汤品点评:相信不少广州人有这样一段共同的童年回忆:每当木棉花开,家里的老人都会捡回几朵,用棉线穿成一串,晾晒几天,木棉花干就成了煲汤好料。因为木棉花汤祛湿,所以搭配的材料也有祛湿的功效,比如薏米、赤小豆、土茯苓等。有些人群湿气重会表现出大便溏烂,可以先用锅干炒一下薏米,使其变成淡淡的黄色,这样祛湿止泻效果更佳。喝完这个汤你会觉得小便顺畅很多,人特别清爽。
文/广州日报记者曾繁莹图/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