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简称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它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继而出现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虽然很少会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因为其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佝偻病会使得小儿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所以,我们要对佝偻病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
佝偻病如何影响小宝宝的身体健康的呢?在人体内,维生素D对于钙、磷代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病后导致人体钙、磷代谢异常,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其突出表现就是佝偻病。维生素D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人体内合成的。外源性的来源食物,如鱼、肝、蛋、牛奶等含有维生素D3。维生素D被人体吸收后并无活性,它需要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作用后,最终形成活性很强的1,25-羟基胆骨化醇后才能发挥生物效应。1,25-羟基胆骨化醇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
1.促进小肠黏膜对于钙、磷的吸收。
2.促进肾脏对于钙、磷的回吸收,以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3.能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促进骨吸收,提高了血钙、磷浓度。
4.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钙盐沉积。
佝偻病有哪些病因?1.维生素D摄入不足:女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胞胎均可使婴儿的体内储存不足。母乳的维生素D含量较少,不能满足婴儿需求,若不晒太阳、不补充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婴幼儿就易患佝偻病。
2.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日光中的紫外线在人体维生素D的化学反应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弱,所以冬季缺乏户外活动,城市居住者佝偻病的发病率高。
3.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食物中的钙磷比例直接影响钙、磷的吸收,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较高。而牛乳中钙磷含量虽然高于人乳,但是引起钙磷比例不当(1.2:1),钙的吸收率较低,所以不吃人乳而选择人工饲养吃奶粉的宝宝容易发生佝偻病。
4.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如早产及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且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容易发生佝偻病。2岁以后的宝宝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户外活动增多,佝偻病的发生也明显减少。
5.疾病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或狭窄,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可引起佝偻病。
6.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7.其他因素:过多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形成不溶性植酸钙,不易吸收。
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病症。临床上分为初期、应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应激期统称为活动期。本病多见于3-18个月的婴幼儿,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求大有关。18个月以后则为恢复期为主。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易激怒、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因烦躁及头部多汗导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片检查多正常。血生化检查改变轻微,仅仅血钙浓度正常或稍微减低,血磷浓度降低。
2.应激期:除了初期症状以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为明显:
a.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因为此时的婴儿颅骨发育最快。继而出现方颅畸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晚且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
b.胸廓:胸廓畸形多发生于1岁左右的小儿,表现为:肋骨串珠样改变,鸡胸或漏斗胸。
c.四肢:腕关节、踝关节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出现类似于手镯、脚镯畸形。下肢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出现"O"型腿或"X"型腿。
d.其他:学会坐的宝宝会出现脊柱畸形或侧弯。
2)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张力降低,头颈部软弱无力,坐、立、走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3)其他: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缓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常伴发感染,可有贫血、脾大等表现。
3.恢复期:经过适当治疗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减轻甚至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清钙磷浓度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怎样控制白癜风表皮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