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780702.html王放,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写在前面年还剩三天就要过去的时候,我在上海做了这次演讲。没想到二十天之后疫情爆发,野生动物被推上风口浪尖。疫情阴云之下,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也增加了紧张和恐惧。但是即便取缔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存也是一个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更安全也更长远的共存,需要大量工作作为基础。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应该建立起可靠的数据积累和监测系统,掌握全面的信息。在所有这些努力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谈论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一席的工作人员问我,在疫情之下,讨论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是否会显得不合时宜。事实上,疫情之下人们的恐慌和不理解,更凸显我们工作的急迫性,这个事儿不仅不是说不应该做,而是我们做晚了,如果再早几年开始才好。这是我内心之中感到的遗憾。生物多样性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世界就是这样,有好也有坏。我们接受了这一切之后,才可以更主动地去了解和管理。怎么画,我们才能拥有一只刺猬?.12.28上海大家好,我叫王放,我是一个研究动物的人。我特别喜欢一席的“人文,科技,白日梦”,我觉得我们团队就是一个在做白日梦的团队。大家可以看到屏幕上这些照片,我们去到了原始森林、雪山冰川、还有世界上最棒的河谷、瀑布和草原。我们团队由我,还有三个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我们有一个不太好意思经常挂在嘴边说的追求,就是希望用我们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多地留下一些中国这样壮阔的自然。我今天在这儿想跟大家聊一聊动物的故事,我想干脆就从几张照片开始。大家都认识屏幕上面这些动物吗?这个问题好像太简单了。大熊猫,拍这张照片的位置,距离这个会场公里,我们开三天的车就可以到它们生活的那片山谷之外,再爬一天半的山,就可以深入这片熊猫森林。雪豹,同样是离开这个会场,开五天的车,最后的三天我们会从西宁到玉树,从玉树深入到三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区,最差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等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得到跟雪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些动物都生活在遥远的荒野,但它们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但同时,我想请大家看画面右边的这些动物,大家是不是也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图片来源狗獾:RichardFord豹猫: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鼬獾:肖诗白第一个动物鼎鼎大名。从会场过去一条马路是虹桥迎宾馆,它们就有一个小家庭栖息在那里。越过这里,到西郊宾馆,到上海动物园,再到周围很多社区,这个动物就日日夜夜生活在我们身边。它叫貉,一丘之貉的貉。貉旁边的是狗獾(右上),就在昨天,我们的志愿者刚刚在马路斜对面发现了一个狗獾的家庭。它们找到了一些地方挖洞,土地之下是一个庞大相连的地下洞穴。豹猫(左下)生活在深圳闹市区的华侨城,旁边就是世界之窗。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去的时候,一家子一家子的鼬獾(右下)就在西湖边散步。因此我们一直有一个疑惑,或者说有一个遗憾,为什么我们对那些荒野之中的动物那么了解,而对身边的这些动物却一无所知?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我不知道这个基本判断会不会显得哗众取宠,那就是城市是这个星球上最适合动物生活的地方之一。我一开始写了“曾经”两个字,后来我觉得不对,“曾经”两个字可以划掉。这是北京,在万到万年前就被我们广义上的人类祖先所占领,而后70万到20万年前,北京人出现在了这个地方,在1.8万年前,山顶洞人又继续在这个城市周围生活。燕山和太行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挡住了黄土高原的黄沙,人和动物在这个地方找到了永定河和海河,还有辽阔的华北平原,有数不清的资源,数不清的漫滩、湿地和森林。而今天,北京这个城市是最重要的鸟类迁徙区之一。实际上成都、西安、南京、上海……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拥有大量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故事。接着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小时候的家,北京的中关村。这个圆圈的直径是我随手画的,大概四公里左右,我在这里曾经发现过几十个鸳鸯的家庭。总有一些游客在城市公园游览的时候,指着各种水鸟喊鸳鸯,所以我顺便捎带一些辨识水鸟的粗暴秘诀给大家。脑袋是绿色的,就试着叫它绿头鸭。脑袋是红色的,那有可能是红头潜鸭。如果它有点像鸡,是黑的,在水里,那不妨叫它黑水鸡。如果它的翅膀上面有绿色,太容易了,就是绿翅鸭。而如果你看到一只鸟,感觉好像是打乱了的调色盘一样,这个时候你就放心大胆地喊鸳鸯,通常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尝试描述一下鸳鸯。鸳鸯的头顶是蓝紫色的,是有金属光泽的渐变色,有着宽大的白眉毛。它的嘴鲜红,但是在嘴尖点缀了一点白色。它的脖子有很多放射状颜色的羽毛,有这种过渡的色彩,披洒下胸前,紫红色的,然后有五道黑白相间的撞色的隔断,翅膀有渐变色,背后有蓝紫色。像船帆一样的三级飞羽竖起来,我们管它叫帆羽。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鸳鸯会结束在南方的越冬,回到我们刚才画的这个小圈子里边。它们会在这个时候求偶。鸳鸯是在树洞里面生活的,所以它们会飞到岸边高大的柳树上去考察洞穴,公鸳鸯总是非常绅士地站在一边,等着雌鸳鸯一棵一棵树地去考察。到了五月份,它们“结婚”了,结束了群体生活,然后它们开始成双成对地绑在一起。到了六七月份,母鸳鸯带着小鸳鸯重新出现在这个红色的圆圈里,小鸳鸯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认识这个世界。这时雄鸳鸯去哪了呢?你是谁?????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那些关键词,头顶的蓝紫色,宽大的白眉纹,脖子上放射状的羽毛,胸前的紫红色,背后高高竖起的帆羽……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它毛还没掉干净,脑袋侧面的这几根毛会留很久,非常顽强。结婚之前公鸳鸯都显得非常强壮,油光锃亮,雄赳赳气昂昂的,而结婚之后它们就憔悴了。后来我在北大的行为生态学课上,也讲过同样的故事,讲完之后有一个男生悠悠地说,老师,我觉得这组照片反映了婚姻对于一个成年雄性的打击。作为一个已婚的成年雄性,我不敢表示赞许。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自然演化里边最神奇的故事之一。公鸳鸯在小鸳鸯出生之后不管孩子,这种情况下母鸳鸯怎么选择自己的配偶呢?很简单,要让自己的孩子带有最优秀的基因,尽可能强壮,尽可能不得病,飞得远,反应快等等。公鸳鸯的这一身羽毛,比如说红色,是由胡萝卜素,还有很多色素构成的,它们自己不能够合成,可能需要飞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之外,取食壳斗科的植物来获取。它们的身体会分泌大量的油脂,这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帮助它们在冬天,在从北京飞到上海、杭州、贵州的过程中,顽强地生存下来。这种漂亮好像随时在跟天敌说,我在这呢,来吃我吧。所以那些反应慢的,不够机敏的,不够厉害的,已经都被天敌吃掉了。如果你是雌鸳鸯,你就找一个最漂亮的,它身上的基因一定没错。这是鸳鸯在中国的一个分布图,这张图跟一些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基本上是重合的,从西湖到婺源,从北京的圆明园到江南的园林。它们在水面追逐,旁边是它们喜欢的柳树、樟树。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常常错过了它们的故事。结束北大的学习生活之后,我来到了上海工作,我现在住的地方是新江湾。晚上在校园里,或者在小区里游荡的时候,只要你保持安静,经常可以听到刺猬在地上拱来拱去发出的“呼啦呼啦”声,它们没有任何顾忌,也从来不想隐蔽行踪,它们的刺让它们感觉可以很安全地、很放心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刺猬扎人吗?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对待它。平时它们的刺都平平地贴在身上,比如在它们觅食的时候,或者是在母刺猬躺倒在地,让孩子过来吃奶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受到了威胁或者伤害的时候,比如说这张照片,我拿着照相机在靠近它,动作不小心大了一点,这个时候它的刺才会全部立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刺猬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偷,会去果园里偷完水果,再扎在刺上带走。当我们去跟踪刺猬观察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粪便里是大大小小的金龟子和甲虫的甲壳,里边可能还会有蜗牛壳,或者蜻蜓和蝴蝶的残肢,所以刺猬实际上是敏捷的城市捕食者。▲图片来源:EmilyThomas它们可以闻到土壤下面十几厘米虫子的味道,它们可以听到下水道里边小虫子爬动的声音。事实上,一块有刺猬的草坪,一定是一块更加安全的草坪,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毛毛虫和金龟子啃食掉我们的城市园林,因为刺猬不仅不是小偷,还是在帮我们守护这片土地的动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观察刺猬,其实就是想搞清楚,在什么地方刺猬还能够大量地存在,在什么地方刺猬已经消失。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测量刺猬活动的尺度。我们发现在它们所生活的小园子中,最重要又最难得的东西,竟然是一点点清水。为什么呢?因为每年三月份,刺猬会结束冬眠,冬眠的时候它们的肝脏会积累大量的毒素,所以等它们醒来时最要紧的是大量饮水,促进身体的生理生化反应,把这些毒素降解掉。这个时候如果它们能够找到清澈的水源,它们就能够在城市里面生活下来,而如果它们走到水边,却发现是铺满厚厚水泥的堤岸,是硬化的湖泊,那可能它们一口水喝不上,毒发,就永远地离开了这座城市。我们逐渐发现,所有动物都有一个这样的尺度,螳螂需要的尺度可能跟我现在站的舞台差不多,只要得到一个舞台这么大的空间,坚持几个月不喷洒杀虫剂,不让剧毒的杀虫药附着在它的猎物身上,它就能够安全地渡过夏天,继续帮助我们控制害虫,继续在城市里生活下去。而黄鼠狼需要的空间可能更大一点,跟我们整个会场差不多大,同时它们需要每隔一公里到两公里,就有一片会场这么大的绿地,它们可以在这样一个一个城市绿色的岛屿之间跳跃,完成觅食和求偶,等到小黄鼠狼长大之后,再向更广阔的世界扩散这样的生命旅程。所以我们的工作就变成把所有动物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城市里边,一点一点地给动物安排上舞台这么大的不洒杀虫剂的绿地,安排上生长着自由灌丛的小山坡,安排上像岛屿一样星星落落分布的城市绿地。我们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刚才的描述,已经一点一点地在尝试跟大家一起讨论这个“为什么”。那些关键词,清澈的流水,零星点缀的绿地,自由的灌丛,旺盛的植被,其实也是能够帮助我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的元素。我们开始尝试把这样的关键词,在城市里变成现实。我们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校园生态保护小区,而在上海,有大自然保护协会、四叶草堂、城市荒野这样的机构,正在城市里兴建一个一个这样的社区公园和郊野绿地。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之中,我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环节:这样的保护,可能并不是居民所希望的。很多时候和野生动物的共存,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甚至冲突。年我到达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的时候,第一次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我刚刚到美国的第一个星期,晚上11点半,突然家门口传来非常有规律的“嗵嗵嗵嗵”的声音,我冲过去看,门口没有人,一低下头,一个完全不曾设想到的场景正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这是一扇弹簧式的防蚊虫的门,浣熊用它灵巧的小手扒开门之后想把脑袋伸进来,但是伸进来的时候它就需要把手缩回去,一缩手,门就撞上了。我们以为冲过来四个人围着它,它会退缩,但是我们就这样看着它,非常有耐心地一次一次地挤,最终成功地把大肥屁股挤了进来。直到它抬起头的时候,我才明白它为什么一点儿不害怕,因为浣熊知道自己清澈目光的杀伤力,它也知道当它抬起头用这样的目光盯着我,同时用它的小手轻轻地扒拉我的裤腿时,我会做什么。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专业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应该尽可能减少跟动物的直接接触。这个想法非常强烈,但是我的身体非常地诚实,我冲到了厨房拿来了猫粮和水递给它。第二天我坐在办公室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代表的是中国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竟然在这个院子里面喂了浣熊。我对面的研究人员叫Tavis,我问他说,Tavis,咱们院有浣熊你知道吗?你喂过它吗?Tavis很认真地抬起头盯着我,隔了很久说,我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你希望我女儿怎么看我?所以我跟Tavis一个一个办公室去认真地核实这件事,冲进去第一句话就问:你不会喂了这只浣熊吧?而我们得到的是一连串肯定的回答。那一天我们决定,号召所有人一定要停止喂浣熊的行为,可以用笤帚去把浣熊怼走,可以呵斥它,可以用能想到的任何方法把它赶走。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只刚刚出生不到半年的浣熊,它第一次进到人类世界就尝到了甜头,它没有办法拒绝那些高盐高糖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所以当遭到集体拒绝之后,它练就了飞檐走壁的本领,顺着高压线进入到办公室的阁楼中,打翻了我们的垃圾桶,打开了冰箱。两星期之后,它诱发了我们实验室的大停电,现场惨不忍睹。这只浣熊在沿着输电线爬进实验室的过程中触电身亡,直挺挺地摔倒在我们办公室跟前。▲图片来源:staceyrobinsmith.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kuaik.com/jxtp/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