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华国医
“妈妈,我不想吃饭,我很饱”
“吃不下饭,觉得肚子疼”
“这几天肚子不舒服,老是饱胀饱胀的”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家人朋友这么说,“腹胀、腹痛、呕吐”是大家很熟悉的症状,很多人会认为是胃肠道炎症引起的,自己去药店买点胃药、或者消炎药吃。但是这样的症状往往是反复发作。找不到实至病因,其实,困扰你的也许是疳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疳证主要的病机变化是脾胃虚损,津液消亡。病机属性以虚为本。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使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濡养全身。脾胃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不足。
临床可出现面黄肌瘦,毛发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等疳证之象。脾胃病变有轻有重,初起病情尚轻,仅表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全身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受病,而出现兼证。
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眼珠混浊,白翳遮睛之“眼疳”;
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见口舌糜烂或生疮之“口疳”;
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则易反复外感,或出现咳嗽、潮热之“肺疳”;
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缘外翻等“骨疳”;
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皮肤紫斑出血。
此病位在脾胃,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较好;如杳不思纳,则脾胃气竭,预后不良。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主。出现兼证应当随证治之。
医案
马某,女,18岁。十二指肠瘀滞患者就诊时身体瘦弱,含胸驼背,面色苍白,少气无力,说话没有劲,头晕,呕吐,腹痛,纳呆,月经量少,变现出一派虚象,在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淤滞,胃下垂”。前来我馆找李郑生大夫诊治。
西医诊断:胃下垂,十二指肠淤滞
中医诊断:疳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脾健胃,补中益气
方药: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枳实、郁金、小茴香、乌药、知母、莱福根、焦三仙、桔梗、竹茹、甘草
嘱咐:小量服用,因为长期进食量少,胃功能严重下降,胃纳作用减弱,大量饮用后引起腹胀加重。建议每天做仰卧起坐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增加胃肠的蠕动。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肥甘厚腻。
经治疗一段时间后,停药一个月后上症未再发作,病情有明显改善,并且患者体重较前增加近5斤。
李郑生
中医主任医师
中医主任医师、国家级专家、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训,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擅长:辨证论治治疗各科疾病,对脾胃病、急性热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哮喘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业特色:脾胃病、急性热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哮喘及内科疑难杂症。
坐诊时间:周三下午
-
自我脾胃调理法
其一、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其二、踮足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其三、推腹法
总之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
其四、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
其五、拉筋
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结语
平时要注意对脾胃的保养,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经常温水泡脚,保持良好的睡眠,常运动!
“牢记初心
传承中医文化精髓
发扬中医文化
看名老中医,用地道药材,享中医文化
”点击下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