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以为笔者要讲著名内衣“秀”吗?才不!今天我们来看看没有大长腿和比基尼的维多利亚--不一样的时空有同样的爱美和时尚,那个把自己的名字变成英国历史与世界地标的维多利亚,她也有她的秘密。
很多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是维多利亚“浪漫爱情”以及守寡后与印度仆人的“特殊情感”;我们今天从王室的医务室和御用衣柜等侧面观察一下富有四海的维多利亚。请大家随笔者一起看看名垂青史的维多利亚和她的那些历史课本不会说的小秘密。
一:“一棵独苗长不高,老妈太严没处跑”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AlexandrinaVictoria/亚历山德拉·维多利亚),生于年5月24日早上四点十五分,死于年1月22日。
她出身于汉诺威王族(HouseofHanover),可以说全身都是“德国血脉”。她的在位期间为63年7个月又两天。
(汉诺威王室来自德国,维多利亚之母也是德国国籍。笔者注。)
“亲上加亲”的近亲通婚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权力观是古代无论中外的当权者都普遍采取的政策。看似“一统江山”,却给子孙留下不少健康隐患。
寡妇门前是非多
史上最大的“大师”神棍
(关于英王室遗传病可以参见这两篇)
(维多利亚女王四岁之画像,作于年。)
由于四位伯父没有留下健在的子嗣,父亲又先去世了,维多利亚成了英王位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爱德华王子/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维多利亚之父。)
(维多利亚之母,玛丽·露易丝·维多利亚/肯特公爵夫人。)
维多利亚的母亲(按照欧洲风俗,母女同名均为“维多利亚”,笔者注)与丈夫是二婚,上一次的婚姻有一子一女。与东方习俗不同,英国王室当时近乎绝望地希望“王统不能断绝”,娶生育过的女贵族看起来才保险。再次守寡后,肯特公爵夫人把王储维多利亚当成“饭票和人质”。
除了维多利亚的家族基因,加上当时健康观念限制,维多利亚长不高。根据官方记录,小女王成年后,客气地说,“有将近5英尺”(5英尺=1.米,笔者注)。维多利亚年老以后,身高更加缩水,没关系--她这一辈子习惯了大家都低头。
肯特公爵夫人觉得孩子有吃有喝就好,不注重心理健康。维多利亚的房间随便进、日记经常翻、所有家教都经常遭受盘问。
维多利亚觉得烦的话,就猛吃东西,甚至逃课去吃东西。
当时针对上流淑女除了穿紧身胸衣,还有一种“脊背矫正板”把女孩的上半身捆起来,以便形成所谓优雅的姿态;每次捆一上午,除了活动受限,不少贵族姑娘反而变成“鸡胸”和骨盆变形--那个时代的医疗卫生知识有不少是很坑人的。
要知道,负责担任王族保育员、随从的人可不是现代家政公司招来的。这些伺候维多利亚的人其实也是有头有脸的宫廷命妇和贵族夫人--她们晚上要出席酒会和进行私人活动,又嫌小公主碍事怎么办?
给孩子吃补药(多数是掺鸦片的甜酒)早点睡觉。
大家不要被电视剧骗了:过去的公主生活没有自由,身体上的不自由加上暴饮暴食,以及可怕的毒品与酒精等等因素;这样的孩子能长到成人就不错了。
(年,维多利亚的画像,她和自己的宠物狗,是一只名叫“猛冲”的西班牙猎犬。)
(维多利亚在少年时期也有像现在女孩一样的“少女心”。这是她自己在年画的自画像,技法一般没有关系,只要理想化像“美颜”软件一样就行。)
(描绘维多利亚在夜里听到伯父威廉四世驾崩,自己继位的消息。)
维多利亚在半夜下了第一道圣旨:“把我的床从母亲房间搬出来,我要自己睡觉。”终于,自己说了算的日子到了。
二:“找个表亲来成家,一串孩子累死妈”
(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礼画像。)
(年2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喜结连理。)
与德国表弟阿尔伯特的恋爱,是维多利亚从手里不多的候选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张牌。新娘穿白色礼服的风气,自维多利亚开始推广。
(新婚夫妇的画像。)
(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过的缎子女鞋。)
(年,遭到“刺杀行动”的女王马车。)
有过很多次针对维多利亚的刺杀行动,都没成功。
(年,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大女儿小维多利亚合影。那个时代的女孩都玩娃娃,维多利亚小时候还给自己的布娃娃编号。小维多利亚后来嫁到德国,是发动一战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母亲。)
(阿尔伯特在年的留影,是使用早期银板照相法再用手工上色的。)
维多利亚虽然喜欢拥有亲情,但对于接连生育很有意见--她用了17年一直在生育。
那时代的避孕措施等于零,而孕产妇死亡率则不低于10%。每次朝廷都礼节性地要求阿尔伯特摄政(以防不测),女王减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她也怕自己的影响力减弱。当然在那个时代能活到5岁的婴幼儿也只有一半比例,维多利亚和同时期的母亲一样不得不“以数量取胜”。
每次新的孩子要出生,对于维多利亚不亚于“改朝换代”的风险。
维多利亚的原话是“新生儿太丑不好看、直接哺乳不雅观”;话是这么说,每次女王都不愿全权交给育婴室和奶妈,她自己对孩子们相当上心。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在年的合影。)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以及9名子女在年。最小的比阿特丽丝被女王抱在手上。)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9名子女里,除了路易丝公主没有后代,其他人均有子嗣。
最令人操心的是当年的威尔士王子“伯蒂”(全名阿尔伯特·爱德华/AlbertEdward,后来的爱德华七世,笔者注)。父母认为贪玩的伯蒂不是个好孩子,甚至相信了19世纪盛行欧洲的医学伪科学“颅相学”。
那时有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人测量人的颅骨数据和综合形状,声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与品性。伯蒂被伪科学医师说成“智商不够”和“癫狂”。要知道那时人们对于遗传病认识不够,家族里有了一个因卟啉症神志不清的乔治三世(维多利亚之祖父),就以为子孙也会有“痴呆儿”。女王两口子郁闷透了。
女王家庭一直在扩大。拥有9名子女,看起来是很“保险”了。足够幸运的女王没有像那时的妇女死在围产期,不过也说自己“体验够了”。
(维多利亚在年。)
大众形容维多利亚是标准的“家庭妇女”形象,她矮小、不修边幅、衣着朴素,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妈。“勤恳、贤惠、务实和顾家”反而是那个时期维多利亚的宣传卖点。
要知道照相术已经流行起来,不能像16世纪的伊丽莎白一世那样随意夸大和美化自己的形象,19世纪的英国政体也完全是两码事了。不过看似普通的“女王大妈”也会有个性的时候。
当时医学界正在从“比谁刀快”发展到“乙醚麻醉术”。乙醚吸入麻醉成为风尚。年底,苏格兰的产科医师詹姆斯·扬·辛普森爵士不满足于现状,认为乙醚有支气管刺激性以及气味难闻,开始另辟蹊径。
经过多次试验,辛普森医师开始采用氯仿。
传统的力量是顽固的--其他手术已经可以采用麻醉术,但在产科应用时,苏格兰的加尔文派牧师们和一些“哲学家”怨气冲天。
受到浓重基督教影响的欧洲一直认为传宗接代是女人的责任,并且每个女性都得替夏娃赎罪--分娩的痛苦是必经之路(活该倒霉)。
牧师们引用『圣经』说,“生育孩子的痛苦是自然的、不可消除的(必须忍受)。”
辛普森说,“有本事您们下次到伦敦别坐火车,走着来吧?这才叫自然、本能的行为呢。”
不知道牧师们的高堂是否健在,如果在的话一定会抽他们的。
维多利亚作为过来人,马上“钦定”下次生孩子“朕要用这个!”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女王说了可以用,马上一路绿灯。女王的倒数第二个孩子利奥泼德王子是在氯仿麻醉术下诞生的,孩子没受到影响。维多利亚的胆识在医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划时代的医师詹姆斯·扬·辛普森爵士/SirJamesYoungSimpson)
中规中矩和家庭和睦是维多利亚一贯想要给大众的印象。王族婚姻和大众一样也有舌头碰着牙的时候。关起门来吵架和为孩子学业头疼,女王夫妇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在学校把威尔士王子伯蒂“劝退”的时候,阿尔伯特亲王觉得丢尽了脸。他当时本来已经染上了伤寒,就此不治。
丈夫的死亡使维多利亚一直没有彻底原谅长子。从此,维多利亚成了世人熟知的“寡妇形象”。
三:“表面风光老太太,世人抹黑男秘书”
(印度钱币“卢比”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发行于年。)
(维多利亚在年。)
(艺术家组合的王室成员群像,作于年--当时阿尔伯特殿下已经薨逝,但他和维多利亚的子女与欧洲各个王室联姻,并拥有大批孙辈。这其中有不少人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和患者。)
(女王在年的画像。)
维多利亚年华老去但威仪倍增。首要的是沙皮狗一样发胖松弛耷拉下来的腮帮子,其次是至少三层褶子的脖子--“肉厚得能卡住项链”。
(年5月1日起,大不列颠把印度收归囊中,维多利亚头上多了“印度女皇陛下”的尊号。)
(维多利亚女王在年。)
全副披挂、神态威严的女王身兼数职。在陛下头上和胸前闪耀的不光是历代王室珠宝,来自殖民地的著名宝石把小个子女王映衬得就像她本人喜欢的圣诞树一样“热闹”。
(年,维多利亚在“法令”--英国铜币上的样子。)
维多利亚的晚年有风光无限的殖民地,有遍布欧洲的子孙后代;也有着一身令其饱受折磨的老年病。
从童年开始,一生气就猛吃东西这种坏习惯伴随维多利亚终生。有人可能有误会,认为维多利亚生育次数太多而发胖--实则不然。维多利亚每一杯来自印度大吉岭的红茶都要加上加勒比群岛甘蔗园的蔗糖,而且没人催陛下买单。在守寡期间,女王基本不许别人提“已故亲王阿尔伯特”这个名字,一旦惹哭了老太太,就得用很多好话和茶点哄她。
随时随地能拿到饼干和冰激凌,最终维多利亚把自己吃成了横竖一样宽。女王的内衣现在还在博物馆展览,出卖了她用紧身胸衣捆起来的秘密。肥胖引起各种疾病,令维多利亚的后半生深受其害。加上那时保健意识很差,女王在多次生育后留下了旧时代妇女的常见问题。每次如果咳嗽或者大笑,小便就会尴尬地流出来。大家都以为,“是老太太了,这都是难免的事,很多人都活不到老年,凑合吧。”(维多利亚死后的尸检发现严重的阴道与肛门脱垂,恐怕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
英王室“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的君主说起来只是“国家象征”,但有着种种的实惠--就冲这些“义务和责任”,女王也得好死不如赖活着。
和女王合影的是著名的“theMunshi”--“那个秘书”。当初英属印度的官员把野生动植物以及24名印度人一起装船运往英国。这位名叫阿卜杜勒的小伙子在24岁时就成了送给陛下的土特产。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卡里姆/HafizMohammedAbdulKarim的画像,作于年。)
有文化能改变命运。阿卜杜勒虽然出身低贱,却受过教育。宫里的人本来只把他当成来自殖民地的宠物,是不能豢养黑奴之后的“聊胜于无”,印度小跟班的才艺让女王和贵族们开了眼界。
首先,陛下尝到了咖喱饭。后来老太太更是要听做饭的人讲遥远帝国的故事。要知道征服印度之后,碍于当时交通条件限制,维多利亚没能亲临“大不列颠皇冠最美的珠宝”一饱眼福。
去不了印度,和印度人接触也是统治的手段之一。阿卜杜勒成了维多利亚的印度语言教师和生活秘书。维多利亚确实和阿卜杜勒从零开始学习印度语言,阅读和听印度古代传说故事并记录笔记,甚至还会用印度语言写日记。
维多利亚看待阿卜杜勒就像看待自己的孙辈。印度秘书生于年,维多利亚的前几位孙辈都比秘书年长。
宫内有些人总是嫉妒地认为,印度秘书图谋不轨,仗着女王年纪大了忽悠老太太玩儿,甚至说是用“男色”勾引女王。
没那么回事,维多利亚就像逗孙子玩一样,同时也是把秘书当成了解东方世界的窗口。阿卜杜勒在于年6月到温莎城堡,在宫里工作的时间为年--年,他于维多利亚去世后离开。
(年6月21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办了维多利亚的登基五十周年庆典。)
(年,在名为“双弗洛林”的英国钱币上的女王的样子。)
(制作于年的维多利亚胸像。)
(年,老维多利亚和长女小维多利亚合影。小维多利亚也遭受丧偶的打击,作为寡居的德国皇太后探亲。)
(维多利亚的“钻石纪念”--登基六十周年的照片。)
(极其少见的维多利亚在微笑的照片。)
(年,维多利亚和长子王储“伯蒂”、孙辈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以及曾孙奥尔加女大公。)
(80周岁的维多利亚的画像。穿了半生丧服的女王的日常装扮眼熟不?
打结的珍珠项链就是现代女士们人手一条的“毛衣链”。很多时尚风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年1月22日晚上六点半,维多利亚病逝;享年81周岁。
维多利亚在临终前要求:入殓时打扮成穿白裙子的新娘,以免到了那个世界阿尔伯特认不出她。
在维多利亚成为王储之前,英国很少有人用“Victoria/维多利亚”当名字;在女王驾崩后,用这个名字的人满街都是,用这个名字的街道、公园遍布世界。
维多利亚生活的时代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真的变成了“日不落帝国”,矮胖子女王的雕像从英国一直修到了东方。(日不落帝国/“theempireonwhichthesunneversets”,一开始指的是16--17世纪的西班牙帝国。)
(“日不落帝国”在年的控制范围。)
(维多利亚的葬礼队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多伦多的维多利亚葬礼的公开海报。)
“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走了。葬礼上胖得努力两次才跨得上马的伯蒂成了爱德华七世。
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伯蒂”(爱德华七世,人称“欧洲的舅舅”,笔者注)继位后,内政外交均为一把好手,聪明才智令人惊叹。如果爱德华七世多活几年,也许可以避免一战的发生。
一战结束后,全球力量重新开始博弈,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也接连独立;当然这些已经是女王的身后事了。
每一位现代女性虽然不能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但在现代社会中享有高于维多利亚的卫生条件和独立自主的权利,拥有更多的知识来源。
“维多利亚的秘密”告诉现代人说,尊重女性价值和关爱妇儿健康是关系到全人类利益的大事。
不是说“老辈子这样传下来的、认了吧”,而是不满足于现状,努力做出改变;维多利亚女王的做法值得学习。现代科技很进步,但女性仍然背负着养育后代和人类繁衍的重任(并且要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期),让女性拥有权益和尊严,会改善每一个家庭的生存质量,提高社会的总体素质。因为每一位女性可能是我们的母亲、妻女和姐妹,一定要认识到--“关爱女性就是关爱全人类”。
维多利亚女王买遍了全世界,她的快递是用货轮运的!
努力锻炼!学猫长肉!欢迎扫码投食哦!欢迎分享朋友圈!谢谢哦!坚持只做精品干货哦!(图片来源开心猫系列)
当领导得头脑清醒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