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吗?对于这一碗卖相普通的陈年老鸡汤,秦穆公站在黄河茅津渡口,他点燃了一根烟,思考着这个人生问题。
很多年前,一位前辈言传身教的告诉他:“没错!小伙子,吃亏就是福!”
这位前辈叫晋献公。没过多久,他就得叫对方一声泰山大人。
那一天,他也是这样溜到茅津渡口,刚喊一声:兄弟我要过河,那个来背我喽。
一个伟岸的身影出现了,他按住秦穆公。
“小伙子,想清楚了,过了河就是捞过界。要不要这么冲动?”
秦穆公犹豫了一下,脚缩回去了半步。
对方笑了,“对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如这样,我把女儿嫁给你吧。”
秦穆公激动了,因为对方是晋献公。
晋献公可是春秋老司机了,他的一生是有私奉献的一生,热血都奉献给了兼并事业。据统计,在任二十来年里,他灭了十七个国家,降伏的国家是三十八个,平均一年就要收拾两个国家。春秋战国从一开始的一千多个诸侯国变成战国七人众。
这其中,晋献公是做了突出贡献的。
能娶晋献公的女儿,那当然是划算的,虽然数百年后,秦朝一扫天下,承包了整个中原鱼塘,但在春秋时候,秦国还是一个苦哈哈国,以前是给周天子开车的嫩司机。因为帮周平王搬了家,这才提拔为诸侯。
可长期以来,大家都不爱搭理秦国,在中原大国的眼里,秦国跟山顶洞人没什么区别。
跟晋国联姻,这绝对能提高秦国的国际地位!这是秦国占便宜,晋国吃亏。
“好啊,晋公。”秦穆公连忙点头。
晋献公又笑了,“傻小子,叫岳父。”
过了一段时间,晋献公把女儿送了过来。
历史这个吃瓜群众特么兴奋,好像洞房的是他一样,给这段关系来了一个专有名词:秦晋之好。
明明是爱情买卖好嘛。它的画风不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而是白鹿原土坑式的。
在送亲的队伍里,有一些特殊的男人,从虞国俘虏来的大夫。
这一年,晋献公同志玩了一个深套路,假道伐虢团灭了虞国跟虢国。
这原本是秦穆公盯上的地方。
秦穆公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坚持西部大开发,打得戎人满街跑。西戎霸主绝非浪得虚名。而且秦穆公不是咸鱼国君,他有一个理想,不再跟西边这些没文化的抠脚大汉玩,他想到高大上的中原开发区浪一浪。
但是,想去中原开发区,就得借道虢国。现在虢国被晋国吞并了,他以后想去中原,就得借晋国的道。
原来,趁着秦穆公惦记自己黄花闺女的时候,晋献公把虢这块交通配套齐备的中央CBD划拉走了。
从那以后,秦穆公的把柄就掌握在晋献公女儿的手里,继而掌握在晋献公手里。每当大秦畏畏缩缩想借道去中原玩两圈时,晋献公总是无比真诚的盯着他。
“小秦啊,你不会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吧。”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我可是个孩子啊……”秦穆公发誓。
晋献公在的时候,秦穆公不敢越池一步,不要说到中原开发区玩大保健了,就是黄河边,他也很少打望。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西边的二流国家,这算是吃了一个小亏,可最终像夹娃娃一样把秦穆公看中的地盘夹走了。
这就是秦穆公从岳父那里学来的吃亏是福。
这一种吃亏是福,不过是一种商业投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秦穆公get到了这个高技能。
他决定复制一下前辈的成功。
有一天,他收到一个请求,晋国派了一个大夫过来,请他帮晋国选一个国君。
这一年是公元前年,晋献公去世了,他老人家一死,晋国就乱了。
事情坏在晋献公自己身上,这位春秋老司机套路熟、花样多,但有一个死穴。碰上要搭车的美女基本就要玩完。
有一年,晋献公灭了一个叫骊戎的马栏山国家,点亮手机,发现附近百米内有美女,他摇下车窗,撑起帐篷,用洪荒之力喊了一嗓子:快上车,小姑娘。
小姑娘是骊戎国君的女儿,人称骊姬。绝对的妖艳绿货。
接下来就是狗血的少妇宫心计,小妈斗太子。
骊姬刮起十八级枕头风,让晋献公把当年应该射到墙上的儿子们回收。
晋国太子申生一听:大大,你要我死啊,那我死给你看喽。
申生伏了剑,后面秦国太子扶苏就是好的不学,坏的学了他。
另两个儿子被追得满世界跑,一个儿子叫夷吾,一个儿子叫重耳。
首先让秦穆公抓狂的是夷吾。
晋献公死后,骊大妈拉了三个小伙伴,组了一个四人小团队就想抢班夺权。可是,他们还是太幼稚。这么大的一个权力游戏,一个德不高艺不馨的草台班子就想变天?
晋国的大夫们拿着刀,砍人如砍菜,把骊姬和她的三人小团队当晋国杂草给除了。
等晋国大夫们打完收工,擦擦汗,发现一个现实的问题。晋国的老大谁来当?
大家吵来吵去,决定把这个决定交给外国势力。这个外国势力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秦穆公找到夷吾,很快谈了一个方案,秦穆公吃点亏受点累帮助夷吾回国当国君。夷吾则送出黄河以南的五座城池。
为了不让秦国背上趁火打劫乱收劳务费的名声,夷吾贴心地表示,并不是因为秦国自己没有地,只是为了姐夫哪天到东边旅游时能有一个渡河的渡口。
所谓的渡口就是茅津渡,而五座城池正是位于淆函之险上的五座城,也就是秦穆公当年惦记却被晋献公弄走的那块地皮。
妥了妥了,秦穆公出钱出力出兵,把夷吾送回了晋国,让夷吾登上了晋国国君的位子,还自掏腰包,帮助晋国稳定局势,恢复生产跟生活的正常秩序。
然后,秦穆公坐等晋国送城池的图册过来,以后就可以搞中原游了。
花谢了,秦穆公并没有等到。
催了两回,晋国传来了消息。
不好意思,姐夫啊,我回国后跟大夫们商量了一下,他们都说别的东西都可以,但国土是绝不能送的。
言下之意,这些城是我没当国君时许下的,不具备法律效力。所以,姐夫你应该能体谅吧。
夷吾就是晋国历史上的晋惠公,看来,确实是讲实惠的。
秦穆公出奇愤怒了。
以前是你老子晋献公压着我,现在又轮到你来玩我?难道秦国上辈子欠晋国的。
但是,发完火之后的秦穆公毫无办法。因为,这件事情确实是他理亏了。
当年,晋献公用这一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什么秦穆公去失败了呢?
原因在其中的分寸。晋献公送出女儿,只是让秦穆公撒手,不要去争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秦穆公当了一回保镖,就想让人家把吃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吃个小亏,就想捞一个巨大的甚至是对方不可能支付的福。那唯一的结果就是等着对方毁约。
收到晋惠公的答复后,秦穆公差点郁闷出内伤,忍了半天,他说:这王八蛋,不用我收拾他,他迟早会仆街,最后的赢家一定是我!
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了,也是吃亏是福的一种表现形式。吃了亏,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那只好拿上天会有说法来安慰自己。
秦穆公蹲到角落,我划个圈圈诅咒你。
三年后,秦穆公的诅咒显灵了。
晋惠公四年,晋国连年发生饥荒。可这还不是事情的高潮,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家里没有余粮后,晋国向秦国请求买米。这个请求就有点让秦穆公有些啼笑皆非了。
夷吾兄弟,你在我这里信用已经破产了,你还指望我会买粮食给你?
这是秦穆公的第一反应,而接下来的举动,证明了两点,第一,秦穆公确实是一个厚道人。第二,他活该被骗,因为他总是最心软的那个。
想来想去,秦穆公还是没办法置之不理。决定卖粮给晋国,还说了一句很光辉的话。
“晋国的国君是可恶,但他们的百姓有什么罪?!”(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秦国的粮船出发了,从秦国国都雍城到晋国都城绛的运粮船首尾相接,络绎不继,这次援晋救灾事件被称之为泛舟之役。
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一回,轮到秦国发生旱灾。旱情颇为严重,秦穆公甚至想采用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暴晒患有鸡胸,仰面朝天的人以及女巫来求雨。这种仪式可以追溯到商朝,当年商汤就这样干过。当然,时代在进步,再搞这些陋习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经过劝阻,秦穆公打消了这种荒唐的念头。
到了冬天的时候,秦国的粮食供应开始变成闲时忙时都吃稀的地步。
秦穆公想到了晋国。
去年,我借了粮给你,你总该还吧。
晋国给出了回应,“不卖!多少钱也不卖!”
秦穆公的表情是懵逼的,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秦国闹粮荒,一半是因为旱灾,另一半就是因为去年为了帮助晋国,卖掉了储备粮。
去年老子为了你,粮船一只接一只,现在老子缺点口粮,就说不卖!就算你是我的小舅子,也不能这样搞姐夫啊。
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我,而对方总是不感谢我,不回报我呢?
这一次,其实还是秦穆公错了。因为他犯了吃亏是福一个重要的错误。
我们说过,吃亏是福往往是一种利益的退让,其目的是为了在以后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著名的商人李嘉诚就说过,如果两人合作,分成时,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这就是主动吃亏,是为了获得更长久的利益。
但有一点,这个亏一定要吃在明处,要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傻才拿六分,而是大度只拿六分。
关于秦穆公借粮这件事,《左传》是这样记载的: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
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先生还写过一本叫《国语》的书,这本书专门记载春秋时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以介绍晋国大事的《晋语》最为详细,关于粮食这件事,《国语》的记载略有不同,它是这样描述的:
秦饥,公令河上输之粟。
翻译过来就是,秦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命令把河上的粮食运过来。
关键在河上这个地点,所谓的河上,不是别的地方,正是当初夷吾许诺给秦国的河南五城,而且秦穆公采用了命令的语气,用了输而不是籴这个词。也就是说,秦穆公下了一个行政命令,要求把河上的粮食调过来。
这就有些夹带私货了。秦穆公想借这一次饥荒的机会,打一个擦边球,只要晋国河上的粮食运到了秦国,就会造成秦晋移交五座城的既定事实。
这就是秦穆公不对了,他去年运粮食的事情也没说清楚,天真的以为自己吃了亏,今年晋惠公就会感恩,让他一步啊。谁知道晋惠公完全不上当。
你不明说,那我也就乐得装糊涂喽。
不但装糊涂,晋国还开展了要不要帮助秦穆公的真理大讨论,如果秦穆公在现场,估计要当场气成心肌哽塞。
晋国的大夫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意思是,我们已经把秦国的皮给扒了,现在还他们一点毛,管用吗?与其现在还粮给他们,不如干脆跟他们翻脸。
这就是吃亏是福的套路,如果你是把吃亏是福当作一种利益的让渡,那么,首先不要期望过高的福,二要吃亏在明处。
那么,有没有那种不求回报的吃亏呢?象雷锋那样,一生只做好人好事,从来只写日记不留名呢?
其实,秦穆公也吃过这种亏。
有一年,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这匹马最后被歧山下的野人捡到了。
这些人文化程度比较低,也没受过捡到东西要交给警察叔叔的教育,竟然合着伙把马宰了,一人分了一块马肉回去。
最终,这些人被抓了起来,吃国君的马,按当时的法律,吐出来是没用的,砍头也是不冤枉的。可秦穆公得知后,认为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杀人,特赦了这些野人,还特别交代,吃马肉不饮酒,对消化不好。特地赐了一些酒给他们下肉。
这就是真正的吃亏了,秦穆公不求回报。可是,现实也开了他一个玩笑,他处心积虑的想吃亏晋惠公的亏,然后赚点利润,收获的却只是伤害。而他无心的这一次吃亏,却真正迎来了后福。
在得知晋惠公不交公食之后。秦穆公发火了,点起兵马杀了过来。可没想到,晋国这些年虽然比较乱,但毕竟是一个中原大国,秦穆公一去就吃了大亏,被晋军团团围住。
眼见就要活捉时,竟然活见久,一群不知道从哪里杀出来的野人拿着相当落后的武器(锄头扁担之类),跑过来后就对着晋兵一顿猛打。
这些人就是当年吃了秦穆公马的人,他们得知秦穆君要打晋国,纷纷带着家伙来共襄盛举,本以为是当群演,可没想到踩点太准,一来就救了秦穆公,还帮助秦军扭转了局面。
当年秦穆公吃的亏,终于是福了。
这是秦穆公的上半生吃亏史。还有更加血淋淋下半身吃亏史,不是,是下半生吃亏史。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亏,你吃的越多,人家不但不感激你,还把你当傻逼。
让秦穆公吃这种亏的人是晋惠公的哥哥重耳。
九年后,晋惠公去世。重耳出现在秦穆公的面前。
重耳是以一个丐帮九代长老的形象出现在秦穆公的面前,他已经在外流浪了二十来年。
这当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在卫国,卫国的农民请他吃土,在曹国,曹国的国君偷看他洗澡,在楚国,楚国的大夫曾经建议把他灭了。
最后,还是楚国国君楚成王告诉他,你要想回国当国君,只有秦穆公能帮上忙。
这是一个准确的判断,秦穆公果然帮重耳回到了晋国,派了三千秦兵护送,还特地在一个叫郇的地方跟重耳结盟。这很关键,因为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具不具备合法性,就看有没有其他诸侯愿意跟他喝血酒。
送重耳回了国,秦穆公还出钱帮助重耳恢复国内的生产跟生活,以及帮助重耳恢复并发展了卧室的生产跟夜生活。
秦穆公一下送出了五个老婆给重耳,里面还有一个是自己的女儿。
这个亏,秦穆公是老老实实吃下了。而且,这一次他也不要那五座城了,他只需要一个不惹事的邻居,平时出去玩,比如到中原开发区时能够带他一起玩一下。
可是,秦穆公没想到,这是他下半生恶梦的开始。
重耳,江湖人称晋文公,是春秋历史上唯一一个跟齐桓公齐名的带头大哥。
孔子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诡而不正。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老实同志。
第二年,晋文公找到岳父兼恩公秦穆公,表示带他到中原玩一玩。
这一年,出了一件大事。
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的冬天,周天子周襄王被自己的弟弟王子叔带赶了出来,跑到了郑国借住。
我们知道,春秋就是一个村子,周天子就是村长,这个村长虽然没什么权利,但是,村长有事,村民是有责任跟义务帮忙的。
恰好,晋国又在周王室的旁边。所以,晋文公决定去调解这一件事情。他叫上了秦穆公。
秦穆公很兴奋,这么多年,终于有人去中原唱K叫他了,他马上带上军队跟着晋军出发。
在黄河岸边,秦晋联军扎下大营。
要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毕竟周天子住在郑国,要是冲进郑国,难免会引起郑国的强烈不满。甚至会引发战争。
秦穆公提了一个方案,派使者给周襄王送信,让周襄王自己从郑国的氾邑里出来,走到秦晋军营里来。
好啊好啊,晋文公同意了这个方案,然后表示自己愿意去送这个信。
秦穆公很感动,果然是好兄弟,没忘记当年自己帮他的事情。
第二天,晋文公就出发了,为了顺利平定周王室,重耳采取了用钱开路的方法,向沿路的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买路,以最快的时间,抵达了周国。
进入周境,重耳突然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前往郑国迎接周襄王,另一路将温邑包围了起来。温邑是王子叔带居住的地方。
那么,是等秦穆公到了之后再行动吗?
晋文公压根就没等,直接发动攻击,很快攻破温邑,擒获叔带。接周襄王的一路也顺利完成任务。
晋文公以迅雷不及BT之势把整个副本完成了,怪刷完了,BOSS暴了,装备也捡走了,让刚从传送门过来的秦穆公一脸懵逼。
不是说好一起玩的吗?怎么一点渣都不给我剩?!
秦穆公领着大军出来,累死累活,啥也没捞着,尽给晋文公造势了,知道的说他们是一起来玩的,不知道的,还以为秦穆公是晋文公的经纪人兼助理呢。
晋文公满脸歉意,不好意思啊,军机太急,我就没等你了。
秦穆公吃了一个哑巴亏。他能把吃亏当福吗?
晋文公看秦穆公脸色不好看,连忙加了一句:下回哈,下回一定让你出手。
没过多久,晋文公果然又叫秦穆公出来玩了。这一次是一场大仗,春秋历史上确定晋国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战,以晋国为首的秦晋联军打败了楚国为首的楚郑联军。
打败楚国之后,晋文公开了一个会。
在这个会议上,周天子正式封晋文公为伯主,也就是村治保主任。这个会议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践土会盟。
发现奇怪的事情了吗?在大战中出力不少的秦穆公没来参会。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只有一个,秦穆王发现自己又被晋文公利用了,他被晋文公带着出去打仗,可最后收获胜利果实的依然是晋文公。
秦穆公生气了,可是,他再一次保持了沉默。吃下了这个哑巴亏。
自己对他这么好,每次都宁愿吃亏去帮他,这小子总会有一天想到自己吧。
好像确实如此,因为晋文公又找到他了,说:今天我们一起去打郑国,分他的地盘去!
好啊好啊,走吧。
秦穆公又带着他的兵马出发了,这是他第三次跟在晋文公后面了,他感觉有点不对劲了,但又说不出在哪里。
直到他碰到了郑国的大夫烛之武。
一个夜晚,烛之武摸进了秦穆公的大营,见到了秦穆公。说了一句让秦穆公醍醐灌顶的一句话,“秦国跟郑国隔着晋国,就算秦国得到了郑国,只怕也掌控不住,最后郑国的土地还是要交到晋国的手上吧。”
秦穆公突然明白了,晋文公一次次带自己出来玩,其实就是在占自己的便宜,让自己替他当免费的劳动力。
这一次说什么一起分郑国地盘,明明就是让秦穆公打工嘛。
第二天,秦穆公把兵马撤走了。
秦晋之好的感情再次破裂。
你猜,秦穆公撤兵后,晋国的人怎么说?
背叛!这是背叛!这是赤裸裸的背叛!我们应该马上攻击秦军。
这就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建议。
秦穆公一次次毫无原则的迎合对方,抱着吃亏是福四个字埋头去干,结果,他干得越多,晋国越瞧不起他。从开始的恩人之国,变成跟班国。
秦穆公一次次毫不计较的帮助晋国,他帮的越多,晋国却不再感谢,而变成理所当然。不帮就是背叛,不帮就是亏欠他的!
秦穆公一次次毫无底线的退让,晋国不但不认为秦穆公友善,反而认为他傻,他蠢,他好欺负。
亲们,好说话的你,是不是也碰到这种想起来让人心闷又说不出口的混蛋呢?
是的,没有底线的吃亏,不会收获感恩,只会收获轻视。
秦穆公憋了一口气回国,然后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两年后,他趁晋文公病逝,决定出兵郑国。
你们不带我玩,就是带我玩,也把我当拎包的。
这一次,我要自己玩。
冲动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走到半路,碰到了一个叫弦高的郑国商人。这位郑国人猜到了秦军的用意,送了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然后给国内送了信。
郑国提前做好了准备,秦军的千里奔袭没有收到成效。回军途中,经过崤山,这处秦穆公以前做梦都想得到的军事要地,秦军受到了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这一天对秦军来说,是黑暗的一天。在以前和以后的历史中,都找不到比这一天更惨烈的失败。秦国大军尽数折在这片山谷里,没有一辆车一个人逃回去。
这公平吗?这么多年来,秦国一直在帮助晋国,秦穆公吃了无数的亏,只是今天借路过一下,晋军就下死手?!
也许,就是因为秦穆公吃过太多的亏了,吃得越多,晋国越把他当一个傻逼。
接下来的一幕,轮到晋国人惊呆了。
崤山之败的两年后,秦国卷土重来,这一次直接向晋军发起了攻击。秦败晋胜。
第二年,秦国再次发起攻击,秦穆公亲自出征,上一次秦穆公上战场还是跟晋惠公时的韩原大战,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秦穆公生年不详,但跟他同时代的人基本上都作古了,按辈分,现在他的对手晋襄公算是他的孙子辈。这么大年纪了还亲自出征,精神实在可嘉,情景略显凄凉。
渡过黄河,秦穆公下令将所有的船只都烧掉。
如果不胜,我们就战死在黄河彼岸,如果胜利,我们就坐着晋国的船只回国!
秦穆公的这个举动后来被著名军事家孙子总结为破釜沉舟,表示不达胜利绝不罢休。
这不仅仅是气势的决断,更是秦穆公的信心。
秦军气势如虹,一举拿下晋国的王官,一直攻到了晋国的都城绛城城郊,晋军竟然缩头不出。秦穆公只好领着大军来到崤山。
这是四年前秦军覆师之地,是无数秦军将士埋骨之地,也是秦国耻辱之地。
秦穆公下令在这里堆起高高的土丘,作为祭奠秦国战亡者的坟堆,秦穆公重新穿上白色的丧衣,在这座土丘之下哭了三天。
三天之后,他召集军队,为这一场亡灵追悼会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嗟士卒!听无譁,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
四年前,正是我不听劝告,轻易出军,导致全军覆灭。所幸的是,我们没有被失败打倒,我们在这其中得到了教训,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秦穆公焚舟出击,显示了必胜的决心,据《史记》记载,各国君子听闻了秦穆公的崤山发言,无不为秦穆公掉下喜悦的眼泪,但这一次胜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晋国没有迎击。面对屡败屡战的秦军,晋国选择了退让,让秦军杀进了自己的国内,掩埋了秦军的尸骸。
当年,秦穆公处处吃亏,处处退让,都无法让晋国退让半步,而他咄咄逼人的态度,却让晋国选择了退缩。
或许,人们会赞美温恭谦让这样的美德,但真正尊敬的,唯有实力。
想了解晋文公的流浪史吗?点这里: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就得找点狐朋狗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