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本章内容较多,但重点是母乳喂养,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3个部分的内容;
一、营养素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1)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2)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3)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
2.儿童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率(BMR)::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占总能量代谢50%,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①婴儿为55kcal/(kg·d);
②7岁为44kcal/(kg·d);
③12岁为30kcal/(kg·d);
④成人为25kcal~30kcal/(kg·d);
(2)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代谢7%~8%:
①是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
②与食物成分有关:糖类食物的食物热力作用为本身产生能量的6%,脂肪为4%,蛋白质为30%;
(3)活动消耗;
(4)排泄消耗: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5)生长所需: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3.宏量营养素:
(1)糖类:所产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主要来源于粮谷类和薯类食物;
(2)脂类: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3)蛋白质:除需要有与成人相同的8种必需氨基酸外,组氨酸是婴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牛磺酸对早产儿可能也必需;
3.微量营养素:
(1)矿物质:
①常量元素:人体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各种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钙、钠、磷、钾等;
②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很低,含量绝大多数小于人体重的0.01%,需通过食物摄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碘、锌、硒、铜、钼、铬、钴、铁、镁等,其中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病;
(2)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VitD、部分B属及K例外)或合成量太少,必须由食物供给;分为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B、C)两大类;儿童VitA、D、C、B1是容易缺乏的维生素;
(3)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
4.水:婴儿水的需要量为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
二、婴儿喂养方法
(一)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2)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
(3)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
①SIgA;
②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③乳铁蛋白: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抑制细菌生长;
④溶菌酶:破坏革兰阳性细菌胞壁,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
⑤补体及双歧因子;
⑥低聚糖:人乳所特有,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粘膜,促使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
(3)经济、方便、省时、无菌、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促进母婴感情;
(4)对母亲有利:止血、加快子宫复原、避孕,乳腺癌发病率低;
△注: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尽早户外活动;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2.人乳成分变化
(1)各期人乳成分: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乳糖的含量恒定;
①初乳: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
1°量少,15ml~45ml/d;
2°淡黄色,碱性,比重1.~1.;
3°含脂肪少而蛋白质多,含初乳小球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
②过渡乳:5~14日;
③成熟乳:14日以后的乳汁;
(2)哺乳过程的乳汁成分变化第一部分: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脂肪含量最高;
(3)乳量:成熟乳量可达~ml;产后6个月后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
3.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
4.不宜哺乳的情况:
(1)HIV和其他严重疾病时停止喂乳;
(2)乳母患有急性传染病→乳汁消毒后喂乳;
(3)乙型肝炎携带者并非喂乳禁忌症;
(4)患有结核但无临床症状可喂乳;
(二)部分母乳喂养(同时采用母乳与配方奶或兽乳喂养婴儿)
1.补授法: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用配方奶或兽乳补充母乳喂养为补授法,适宜≤4~6个月的婴儿;“缺多少补多少”;
2.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兽乳替代一次母乳量;母乳喂养婴儿至4~6月龄时,为断离母乳开始引入配方奶或兽乳时宜采用代授法;
(三)人工喂养
1.定义: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
2.兽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
(1)乳糖含量低;
(2)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
(3)肾负荷重;
(4)缺乏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较多;
3.牛乳的改造;
(四)奶量摄入的估计(6个月以内)
1.一些常数:
(1)一般婴儿配方奶粉g供能≈kcal;
(2)8%糖牛乳mL供能≈kcal;
(3)mL全牛奶供能≈67kcal;
2.婴儿能量需求≈kcal/(kg·d)→即8%糖牛乳mL/(kg·d);
3.补奶与补水之间的关系:总液量(mL/(kg·d))=奶量(根据所需能量计算)+补水量;
三、婴儿食物转换
(一)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换
(二)转乳期食物
1.转乳期食物:
(1)1~3个月:乳汁;
(2)4~6个月:泥状食物;
(3)7~9个月:末状食物;
(4)10~12个月:碎食物;
2.辅食添加的原则☆:
(1)由少到多;
(2)由稀到稠;
(3)由细到粗;
(4)由一种到多种;
(5)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渐添加;
3.辅食添加的目的:
(1)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铁、VitB、C的不足;
(2)为断奶做准备:改变食物的质量,满足生理需求,锻炼牙齿;
(3)逐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授食过渡到自食;
维生素营养障碍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维生素D2在小肠刷状缘经淋巴管吸收,皮肤合成的VitD3直接吸收入血
→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肝脏(第一次羟化)
→25-羟维生素D3[25-(OH)D3](循环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肾脏(再次羟化)
→1,25-二羟维生素D,即1,25-(OH)D3;
2.维生紊D的生理功能与代谢:
3.生理功能:
(1)促小肠黏膜细胞合成CaBP,增加肠道钙的吸收,磷也伴之吸收↑,可能有直接促进磷转运的作用;
(2)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作用;
(3)对骨骼钙的动员;
4.VitD的调节:
(1)自身反馈;
(2)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素调节:
①当血钙过低时,甲状旁腺(PTH)分泌↑,PTH刺激肾脏1,25-(OH)D3合成↑;PTH与1,25-(OH)D3
共同作用使破骨细胞活性↑,骨重吸收↑,骨钙入血,血钙↑;
②血钙过高时,降钙素(CT)抑制肾小管羟化生成1,25-(OH)D3;
③血磷降低可直接促肾脏内1,25-(OH)D3↑,高血磷则抑制其合成;
4.维生素D的来源:
(1)母体-胎儿的转运;
(2)食物中的维生素D;
(3)皮肤的光照合成(主要);
5.病因:
(1)围生期VitD不足;
(2)日照不足;
(3)生长速度快,需要↑;
(4)食物中补充VitD不足;
(5)疾病影响;
6.临床表现★:
(1)初期(早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
①多为神经兴奋性↑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常出现枕秃;
②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
③血清25-(OH)D3↓,PTH↑,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或↑;
(2)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①头:
1°<6个月:颅骨软化,前囟边较软,颅骨薄,、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
2°>6个月: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7~8个月时,方颅;
3°患儿囟门大且闭合延迟,出牙迟;
②胸廓:
1°佝偻病串珠: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2°肋膈沟/郝氏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
3°“鸡胸样”畸形: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
③四肢:
1°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
2°手、足镯: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④脊柱: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⑤辅助检查:
1°低血磷→肌肉糖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和肌力↓;
2°血生化除血清钙稍↓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
3°X线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3)恢复期:
①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②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③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
(4)后遗症期:多见>2年儿童,不同程度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示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7.诊断:
(1)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骨骼X线检查;
(2)血清25-(OH)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
(3)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8.鉴别诊断:
(1)与佝偻病的体征的鉴别:
①粘多糖病;
②软骨营养不良;
③脑积水;
④先天性甲减(呆小症);
(2)与佝偻病体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鉴别:
①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
②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③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④肾性佝偻病;
⑤肝性佝偻病;
9.治疗: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1)以口服为主,每日50μg~μg,或1,25-(OH)D30.5μg~2.0μg,1个月后改预防量IU/日;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的适应症;
(2)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i.m.VitD20万IU~30万IU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治疗1个月后复查;
(3)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10、预防:
(1)日光照射和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IU)可治疗佝偻病;
(2)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均补充至2年;
(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预防量;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Vit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无热惊厥)
(1)病因:低血钙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
(2)临床表现:
①典型表现:惊厥、喉痉挛(婴儿见多)和手足搐搦,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
②隐匿型:
1°面神经征:轻扣外耳道前面神经引起面肌非随意收缩,低钙血症、隐匿型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患者常为阳性;
2°腓反射;
3°陶瑟征:用止血带或血压计缚于前臂充气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3分钟以内,也可用手用力压迫上臂静脉,使手血供减少促发腕痉挛,阳性提示低钙血症;
(3)治疗:
①急救处理:氧气吸入;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地西泮肌肉或静脉注射);
②钙剂治疗:尽快给予10%葡萄糖酸钙5~l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ml,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
③维生素D治疗;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
一、病因
1.摄入不足;
2.消化吸收不良;
3.需要量增加;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体重不增;
2.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注: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1)轻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0.4~20px;
(2)中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0~10px;
(3)重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消失;
3.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低于正常;
4.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
5.合并血浆白蛋白↓↓时,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严重时可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6.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7.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
(2)多种维生素缺乏;
(3)锌缺乏;
(4)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5)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6)自发性低血糖: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一般无抽搐,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白蛋白↓(最重要、不够灵敏);
2.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代谢周期较短的血浆蛋白质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灵敏、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4.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胆固醇,各种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浓度皆可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四、诊断
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1.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3.调整饮食:量和内容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完成;
(1)轻度从每日~kJ/kg(60~80kcal/kg)开始,
(2)中、重度从每日~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
(3)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每日~kJ/kg(~kcal/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需要;
(4)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
(5)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促进消化:目的是改善消化功能:(1)药物: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2)中医治疗;
5.其他;
六、小儿单纯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2.小儿体重为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3.病因:
(1)能量摄入过多;
(2)活动量过少;
(3)遗传;
(4)其他;
4.临床表现:
(1)好发于婴儿期,5~6岁,青春期;
(2)食欲旺盛:喜甜食、高脂肪食物;
(3)严重肥胖:;
(4)体检:皮下脂肪丰满、分布均匀,腹部膨隆下垂,可有皮皱;
(5)性发育较早,但最终升高小于正常小儿;
(6)可有心理障碍,如自卑、胆怯、孤独等;
5.鉴别诊断:伴有肥胖的遗传性、内分泌性疾病;
6.治疗:减少产热能性食物摄入(饮食疗法、药物治疗),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运动疗法);
执医真题回顾
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后遗症期的临床特征是
A.骨骼畸形
B.长骨干骺端异常
C.血鳞、钙降低
D.血碱性磷酸酶升高
E.易激惹、烦闹、多汗
A
见“(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相关内容;
14.人工喂养的婴儿估计每日奶量的计算是根据
A.能量需要量
B.胃容量
C.身高
D.体表面积
E.年龄
A
参见“婴幼儿喂养方法-奶量摄入的估计”相关内容;
15.小儿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最早期的临床表现是
A.体重减轻
B.皮下脂肪消失
C.体重不增
D.肌肉松弛
E.身高增长停滞
C
参见“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临床表现相关内容;
35.维生素D缺乏手足抽搐症发生惊厥时,除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外,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肌注维生素D3
B.静脉补充钙剂
C.肌注硫酸镁
D.静注或肌注地西泮
E.静滴甘露醇
D
参见“维生素D缺乏手足抽搐症”的治疗相关内容;
(~题共用备选)
A.矿物质
B.维生素
C.脂肪
D.蛋白质
E.碳水化合物
.每次哺乳时,母乳中呈先高后低变化的营养成分是
.每次哺乳时,母乳中呈先低后高变化的营养成分是
D;C;
参见“母乳喂养-乳汁成分变化”的相关内容;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最近更新了版,老用户可以免费升级至专业版。如发现不能登录,请检查用户名。专业版信息和用户名绑定。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