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维生素D」时,你会想到什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人体组织或器官均表达维生素D受体,许多疾病可能与维生素D有关,比如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肥胖、多动障碍等。哪些疾病或情况与维生素D有关?本文总结介绍。
维生素D与佝偻病[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常见病,其与喂养、光照、遗传等密切相关,可为多汗、烦躁不安、夜里啼哭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肋串珠、鸡胸、手(足)镯、O型或X型腿等体征,诊断可依靠实验室检查及X线,如血25(OH)D、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
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最简单、廉价的措施,但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要直接行日光浴,以免皮肤灼伤,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每天坚持户外运动1到2小时。对于活动期患儿予口服维生素D~U/d,1个月后改为~U/d,并同时给予钙剂。
维生素D与哮喘[2]之前丁香园儿科时间推送了《预防婴幼儿哮喘:孕期补充维生素D有意义》一文,示孕期补充维生素D使哮喘和喘息发病率降低6.1%,提示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早期哮喘和喘息有潜在意义。
近期,蒋鲲等发表的文献显示,哮喘患儿血清中25(OH)D3相对非哮喘组患儿水平明显降低,中重度哮喘患儿降低更明显,且与轻度哮喘患儿组有统计学意义,纠正25(OH)D3水平有利于哮喘症状的缓解,这提示哮喘患儿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其水平与哮喘发作严重程度相关。
维生素D与肥胖及炎症因子[3][4]RobinsonSM等报道了,母亲孕期维生素D水平低下是儿童肥胖的风险因子之一,纠正低维生素D水平有利于预防患儿肥胖的发生。
CandacePercival等研究了体质指数Z评分与过敏相关的生化指标及维生素D之间的关系,并在内分泌学会年会上报告了该研究结果,结果示体重指数越高的孩子IgE和炎症因子(IL-6、IL-13)越高,而维生素D水平降低越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而当予以补充维生素D后,差异的显著性明显降低。跟国内冯玲等报道类似,肥胖症儿童25-(OH)D3水平与体质指数Z评分呈负相关。
维生素D与克罗恩病[5]罗优优等曾回顾性分析克罗恩病患儿血中维生素D水平情况,将60例克罗恩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与名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克罗恩组患儿维生素D水平相对健康儿童低。克罗恩组患儿维生素D不足者高达82%,而一半的患儿达维生素D缺乏水平(维生素D缺乏指血清25(OH)D小于50nmol/L;维生素D不足为小于75nmol/L)。
这与患儿室外活动减少、疾病对维生素D吸收减少及排除增多有关,其中,激素治疗是克罗恩病患儿维生素D水平低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接受激素治疗患儿需进行维生素D的筛查,且对行激素治疗的患儿予以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维生素DU/d,维生素D缺乏者剂量加倍。
维生素D与危重患儿病情严重程度[6]
婴幼儿由于生长迅速而户外活动少等原因,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在危重症且营养不良患儿里更为常见,这与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抗感染等方面有关。学者们认为,危重症患儿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反之,维生素D缺乏是影响危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维生素D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7]NisarMK等曾将19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了解JIA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情况,结果显示有82%的JIA患儿存在维生素D不足,其中,以全身型水平最低,提示JIA患儿存在VitD水平不足,甚至缺乏。
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对补充维生素D的建议[8]增加户外活动及光照,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生成,并积极处理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或疾病。
预防儿童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U/d。
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婴儿:维生素D~U/d,3个月后改为U/d。
编辑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