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痛风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除高尿酸血症外,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一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尿路结石。
采分点2:痛风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合并发生,继发性则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采分点3:原发性痛风少数为尿酸生成增多,大多数由尿酸排泄障碍引起。
采分点4:痛风无症状期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可终身不出现症状,但随年龄增长痛风的患病率增加,并与高尿酸血症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
采分点5:急性关节炎为痛风的首发症状,多在午夜、清晨突然起病,多呈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采分点6:痛风急性关节炎剧痛以单侧跖趾及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踝、膝、腕、指、肘,可有关节腔积液,伴发热。
采分点7:痛风急性关节炎多于春秋发病,酗酒、过度疲劳、关节受伤、关节疲劳、手术、感染、寒冷、摄入高蛋白和高嘌呤食物等为常见的发病诱因。
采分点8:痛风急性关节炎期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数日内自行缓解,此时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出现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表现。
采分点9: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于耳轮、跖趾、指间、掌指关节,常有多关节受累,且多见于关节远端。
采分点10: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仅有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呈持续性;伴有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夜尿增多;晚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采分点11:痛风的血尿酸测定:正常男性为~μmol/L;女性为~μmol/L,男性μmol/L、女性μmol/L则可确定为高尿酸血症。
采分点12:痛风病人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小便中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采分点13: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针形尿酸盐结石,是确诊痛风的依据。
采分点14:急性关节炎期x线检查可见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期或反复发作后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圆形、弧形的骨质透亮缺损。
采分点15:痛风病人应多饮水,每天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采分点16:肾功能良好的痛风病人,应用排尿酸药,用药期间应多饮水,并服碳酸氢钠3~6g/L;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
采分点17:痛风病人已有尿酸盐结石形成,或每日尿排出尿酸盐3.57mmol(mg)时,不宜使用排尿酸药。
采分点18:尿酸生成过多或不适合使用排尿酸药物的痛风病人,可应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每次mg,每日2~4次,最大剂量mg/d。
采分点19:应用碱性药物,可碱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形成结晶。常用药物为碳酸氢钠口服3~6g/d。
采分点20: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病人应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避免负重,迅速应用秋水仙碱,越早用药疗效越好。
采分点21:痛风病人手、腕或肘关节受累时,为减轻疼痛,可用夹板固定卸动,也可在受累关节给予湿敷,发病24小时内可使用冰敷或25%硫酸镁湿敷,减少局部炎性渗出,消除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采分点22:痛风病人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每天热量应限制在~kJ/d(~0kcal/d)。蛋白质控制在1g/(Kg·d)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
采分点23:痛风病人应多饮水,每天应饮水ml以上,最好饮用矿泉水,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历年考题
〖A2型题〗患者,男,65岁。右侧跖骨、踝关节红肿疼痛,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首选的治疗药物是(C)
A.美洛昔康
B.布洛芬
C.秋水仙碱
D.糖皮质激素
E.吲哚美辛
〖考点提示〗急性痛风性矣节炎的治疗药物如下。①秋水仙碱: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越早应用效果越好;②非甾体抗炎药:常用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罗非昔布等;③糖皮质激素:上述两类药无效或禁忌时用。
〖A2型题〗2.患者,女,60岁迎痛风病史5年,因担心疾病的预后,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此时,护士给予最恰当的护理措施是向患者说明(E)
A.疼痛会影响进食
B.疼痛会影响睡眠
C.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D.疾病反复发作会导致关节畸形
E.积极坚持规范的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
〖考点提示〗针对患者情绪低落等情况,护士、应向其宣教痛风的有关知识,讲解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及控制高尿酸血症的方法,帮助病人建立控制疾病的信心
第八节营养不良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采分点2: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采分点3: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有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
采分点4:喂养不当是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采分点5:营养不良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采分点6: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易患各种感染。
采分点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反应灵敏,且不受肝功能的影响,是早期诊断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采分点8: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最突出的表现是血清蛋白浓度降低,但不够灵敏。
采分点9:营养不良患儿饮食管理的原则为循序渐进,逐渐补充。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功能来调整饮食的量及种类。
采分点10:对于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在基本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较早添加含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
采分点11:对于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开始每日可供给热量~KJ/Kg(60~80Kcal/Kg),以后逐渐递增。
采分点1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儿选择食物的原则:①适合患儿的消化能力;②符合营养需要,即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还要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铁剂。
采分点13: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儿可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等)和B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给予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肌注,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增进食欲。
历年考题
〖A2型题〗1.2岁小儿,体检结果显示体重10kg,身高81cm,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6cm,皮肤稍苍白。对该小儿的营养评价应为(C)
A.营养良好
B营养过剩
c.轻度营养不良
D.中度营养不良
E.重度营养不良
〖考点提示〗
婴幼儿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特点
营养不良程度
Ⅰ度(轻)
Ⅱ度(中)
Ⅲ度(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5%
25%~40%
40%以上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
0.8~0.4cm
0.4cm
消失
身高(长)
尚正常
低于正常
明显低于正常
消瘦
不明显
明显
皮包骨样
皮肤淤点
尚正常
干燥、苍白
明显苍白、无弹性,可出现
肌张力
正常
明显降低、一肌肉松弛
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
精神状态
正常
烦躁不安
萎靡,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第九节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采分点2:引起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有: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人不足、生长过快、疾病与药物的影响等
采分点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采分点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小儿,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采分点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患儿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此期表现为骨骼改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采分点6:3~6个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激期骨骼可出现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
采分点7: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郝氏沟;胸骨突出或凹陷。
采分点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检查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采分点9: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患儿血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检查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骨密度减低,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采分点10: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维生素D治疗,剂量为IU/d(20μg/d)连服3~4个月或~IU/d(50~μ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IU/d(10μg/d)。
采分点11: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以增加肌张力,矫正畸形。
历年考题
〖A1型题〗1.足月新生儿,生后2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的发生,应建议每日口服维生素D的剂量是(B)
A.IU
B.IU
C.0IU
D.15OOIU
E.IU
〖考点提示〗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IU。
〖A1型题〗2.人类维生素D的最主要来源是(A)
A.日光照射皮肤产生
B.食人动物肝脏提供
C.食人蔬菜类提供
D.食人水果类提供
E.食人蛋类提供
〖考点提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射生成。
〖A2型题〗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性病变的部位是(C)
A.肌肉
B.血液
c.骨骼
D.大脑
E.皮肤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4期。①初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一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秃。②激期:骨骼改变(方颅、鸡胸等)。③恢复期生症状减轻或消失。④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性病变的部位是骨骼。
〖A2型题〗4.患儿,男,3个月。一因多汗、烦躁易惊、睡眠不安半月余,诊断为佝偻病初期,护士指导患儿正确的日光照射方法是(D)
A.每天在室内关窗晒太阳1小时
B.每天在室内关窗晒太阳2小时
C.每天要保证30分钟户外活动
D.每天要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
E.每天要保证8小时户外活动
〖考点提示〗佝偻病初期患儿强调定期户外活动,家长每日带患儿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冬季也要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夏季气温太高,应避免太阳直射,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多暴露皮肤。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第十节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等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采分点2:血清钙离子降低是引起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的直接原因。
采分点3:血钙的正常值为2.1~2.6mmol/L,当血钙低于1.75~1.88mmol/L或血清钙离子浓度在1mmol/L时,即可出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症状。
采分点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发作,并有不同程度的激期佝偻病的表现。
采分点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惊厥发作多见于婴儿,特别是佝偻病患儿,常于户外活动后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两眼上翻、面肌抽动、四肢抽动、神志不清。
采分点6:手足抽搐多见于较大的婴儿、幼儿和年长儿童。表现为突然发生手足肌肉痉挛成弓状,手腕屈曲,手指僵直,拇指内收贴紧掌心,踝关节僵直,足趾弯曲向下,发作停止后活动自如。
采分点7: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在不发作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引出体征,包括面神经征、陶瑟征、腓反射。
采分点8: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发生后,急救处理措施为: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与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
采分点9: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可使用钙剂治疗,常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以10%葡萄糖液稀释1~3倍后缓慢推注(10分钟以上)或滴注,惊厥反复发作时可6小时重复一次,直至惊厥控制后改为口服钙剂。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