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谈到了陈鳌石先生与福建几位著名武术家交往之事,包括:陈鳌石的老师著名武术家陈岂洲先生,著名武术家万籁声先生,著名武术家洪敦耕先生等。那陈鳌石先生会不会武术呢?
这个问题我们最后揭晓,先聊一聊陈鳌石先生的日常。
陈鳌石先生至今耄耋之年,每天任然坚持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诊病,而且耳聪目明,记忆力超强。年轻时接触的人和事很多他都清晰记得,还能记得一些许久未见的朋友或者远亲的全名。陈鳌石先生说这得益于他天天坚持练习书法,他说练习书法就如同练气功,因为写书法时也要平心静气、抱元守一。这就如同练气功、练拳一样,要拳不离手,而笔不离手。
陈鳌石先生是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年1月12日,是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兼具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从年7月起,由省政府委托省政协代管)、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很多都是省内文史、书画艺术等方面的顶级专家,陈老七十来岁进入省文史研究馆,其他馆员常开玩笑,七十岁在馆里算是“儿童”馆员,八十岁左右算是“青年”馆员,九十岁左右是“中年”馆员,百岁才是老馆员。
陈鳌石先生(后排左一)与卢美松馆长(后排右一)及其他文史馆馆员在一起
说到武术,少不了和骨伤科联系在一起,前文中所介绍的洪敦耕先生当年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和陈鳌石先生同在中医外科教研室,洪敦耕先生教授骨伤科相关知识。说到此,陈老也有不少治疗骨伤科相关疾病的秘方和有效方剂。如:“通络宣痹汤”治疗痹证,特别是风湿痹痛疗效非常好,还有目前痛风病人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效果也非常显著。方药组成如下: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白茄根、薏苡根、桑根、白芍、地龙干等。本方具有祛风通络、理湿宣痹之效,主治风湿痹痛、周身肌肉酸楚、关节肿痛、遇天气变化时症状加剧等症状。痹证多由风寒湿杂合所致,治以祛风、理湿、通络、宣痹之法为宜。海风藤、白茄根祛风,忍冬藤、薏苡根理湿,络石藤、桑根通络,益以白芍、地龙于通经活络,合奏通络宣痹之功。
中医外科常见的相关疾病还有附骨疽、流痰等。
1、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又称骨痈、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沿组织间隙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属于无头疽之一种。流痰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膝、环跳、踝,再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踝部的,叫穿踝痰;发生在踝关节者,叫穿拐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等。流痰病之侵于骨者,叫附骨痰;流痰之发于胸部者,叫鸡胸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故统称为流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以上两种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上会使用一种有效的药物,且听下回分解。
最后揭晓谜底:陈老说他不会武术。也可能是他谦虚了。
陈鳌石,陈仲伟,陈傥.通络宣痹汤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3):-.
陈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示范门诊专家坐诊时间:
五四路国医堂:中医外科